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即EPS,又稱每股稅后利潤、每股盈余,指稅后利潤與股本總數的比率,它是測定股票投資價值的重要指標之一,是分析每股價值的一個基礎性指標,是綜合反映公司獲利能力的重要指標,它是公司某一時期凈利潤與股份數的比率。該比率反映了每股創造的稅后利潤, 比率越高, 表明所創造的利潤就越多。 若公司只有普通股時,每股收益就是稅后利潤,股份數是指發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數。如果公司還有優先股,應先從稅后利潤中扣除分派給優先股股東的利息。
稀釋每股收益是以基本每股收益為基礎,假設企業所有發行在外的稀釋性潛在普通股均已轉換為普通股,從而分別調整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當期凈利潤以及發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權平均數計算而得的每股收益。對普通投資者來說,稀釋每股收益是個新名詞。上市公司存在稀釋性潛在普通股的,應當分別調整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報告期凈利潤和發行在外普通股加權平均數,并據以計算稀釋每股收益。這里又出現了一個新名詞“稀釋性潛在普通股”,其是指假設當期轉換為普通股會減少每股收益的潛在普通股。
在計算基本每股收益時,上市公司只需要考慮當期實際發行在外的普通股股份以及相應的時間權數,按照“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當期凈利潤”除以“當期實際發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權平均數”計算確定即可。當上市公司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以融資時,由于轉股選擇權的存在,這些可轉換債券的利率低于正常條件下普通債券的利率,從而降低了上市公司的融資成本,在經營業績和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相對提高了基本每股收益的金額。因此,考慮可轉換公司債券的影響以計算和列報“稀釋每股收益”,可以提供一個更可比、更有用的財務指標。
基本每股收益的計算公式如下:基本每股收益=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當期凈利潤÷當期發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權平均數。從公式中可以看出,計算基本每股收益,關鍵是要確定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當期凈利潤和當期發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權平均數。在計算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當期凈利潤時,應當考慮公司是否存在優先股。如果不存在優先股,那么公司當期凈利潤就是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當期凈利潤。如果存在優先股,在優先股是非累積優先股的情況下,應從公司當期凈利潤中扣除當期已支付或宣告的優先股股利;在優先股是累積優先股的情況下,公司凈利潤中應扣除至本期止應支付的股利。在我國,公司暫不存在優先股,所以公司當期凈利潤就是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當期凈利潤。
每股收益僅僅代表的是某年每股的收益情況,基本不具備延續性,因此不能夠將它單獨作為作為判斷公司成長性的指標。我國的上市公司很少分紅利,大多數時候是送股,同時為了融資會選擇增發和配股或者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所有這些行為均會改變總股本。由每股收益的計算公式我們可以看出,如果總股本發生變化每股收益也會發生相反的變化。這個時候我們再縱向比較每股收益的增長率你會發現,很多公司都沒有很高的增長率,甚至是負增長。G宇通就是這樣的典型代表,每股收益在逐年遞減的同時,凈利潤的增長率卻一直保持在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