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
基金
債券
銀行
權證
港股
外匯
期指
期貨
黃金
通貨膨脹(Inflation)
日期:2012-07-27 00:00:00 來源:互聯網
通貨膨脹的定義
在經濟學上,通貨膨脹意指整體物價水平持續性上升。一般性通貨膨脹為貨幣貶值或購買力下降,而貨幣貶值為兩經濟體間之幣值相對性降低。前者用于形容全國性的幣值,而后者用于形容國際市場上的附加價值。兩者之相關性為經濟學上的爭議之一。
通貨膨脹之反義為通貨緊縮。無通貨膨脹或極低度通貨膨脹稱之為穩定性物價。
在若干場合中,通貨膨脹一詞意為提高貨幣供給,此舉有時會造成物價上漲。若干(奧地利學派)學者依舊使用通貨膨脹一詞形容此種情況,而非物價上漲本身。因之,若干觀察家將美國1920年代的情況稱之為“通貨膨脹”,即使當時的物價完全沒有上漲。以下所述,除非特別指明,否則“通貨膨脹”一詞意指一般性的物價上漲。
通貨膨脹之反義可為“通貨再膨脹”,即在通貨緊縮的情況下物價上漲,或緊縮的程度降低。也就是說,一般物價水平雖然下降,但幅度縮小。相關詞為“通貨膨脹率減緩”,即通貨膨脹上升速率減緩,但不足以造成通貨緊縮。
部份學者認為,中文“通貨膨脹”一詞字面上容易給人通貨本身價值增加的聯想,建議改稱“物價膨脹”,但并未廣獲使用。
通貨膨脹的分類
(一)溫和的或爬行的通貨膨脹
這是一種使通貨膨脹率基本保持在2%-3%,并且始終比較穩定的一種通貨膨脹。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如果每年的物價上漲率在2.5%以下,不能認為是發生了通貨膨脹。當物價上漲率達到2.5%時,叫做不知不覺的通貨膨脹。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搞一點溫和的通貨膨脹可以刺激經濟的增長。因為提高物價可以使廠商多得一點利潤,以刺激廠商投資的積極性。同時,溫和的通貨膨脹不會引起社會太大的動亂。溫和的通貨膨脹即將物價上漲控制在1%-2%、至多5%以內,則能象潤滑油一樣刺激經濟的發展,這就是所謂的“潤滑油政策”。
(二)疾馳的或飛奔的通貨膨脹
疾馳的或飛奔的通貨膨脹亦稱為奔騰的通貨膨脹、急劇的通貨膨脹。它是一種不穩定的、迅速惡化的、加速的通貨膨脹。在這種通貨膨脹發生時,通貨膨脹率較高(一般達到兩位數以上),所以在這種通貨膨脹發生時,人們對貨幣的信心產生動搖,經濟社會產生動蕩,所以這是一種較危險的通貨膨脹。
(三)惡性的或脫韁的通貨膨脹
惡性的或脫韁的通貨膨脹也稱為極度的通貨膨脹、超速的通貨膨脹。這種通貨膨脹一旦發生,通貨膨脹率非常高(一般達到三位數以上),而且完全失去控制,其結果是導致社會物價持續飛速上漲,貨幣大幅度貶值,人們對貨幣徹底失去信心。這時整個社會金融體系處于一片混亂之中,正常的社會經濟關系遭到破壞,最后容易導致社會崩潰,政府垮臺。這種通貨膨脹在經濟發展史上是很少見的,通常發生于戰爭或社會大動亂之后。目前公認的惡性通貨膨脹在世界范圍內只出現過3次。第一次發生在1923年的德國,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德國的物價在一個月內上漲了2500%,一個馬克的價值下降到僅及戰前價值的一萬億分之一。第二次發生在1946年的匈牙利,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匈牙利的一個便哥價值只相當于戰前的828×1027分之一。第三次發生在中國,從1937年6月到1949年5月,偽法幣的發行量增加了1445億倍,同期物價指數上漲了36807億倍。
(四)隱蔽的通貨膨脹
隱蔽的通貨膨脹又稱為受抑制的(抑制型的)通貨膨脹。這種通貨膨脹是指社會經濟中存在著通貨膨脹的壓力或潛在的價格上升危機,但由于政府實施了嚴格的價格管制政策,使通貨膨脹并沒有真正發生。但是,一旦政府解除或放松價格管制措施,經濟社會就會發生通貨膨脹,所以這種通貨膨脹并不是不存在,而是一種隱蔽的通貨膨脹。
(五)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
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是指由于總需求的增長而引起的商品平均價格的普遍上漲的現象。
(六)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
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是指因商品和勞務的生產者主動提高價格而引起的商品平均價格的普遍上漲的現象。
(七)結構性通貨膨脹
結構性通貨膨脹是指物價上漲是在總需求并不過多的情況下,而對某些部門的產品需求過多,造成部分產品的價格上漲的現象。在通貨膨脹期間,需求、成本以及結構這三種因素同時起作用。
測量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之測量由觀察一經濟體中之大量的勞務所得或物品價格之改變而得,通常是基于由政府所收集的資料,而工會與商業雜
在經濟學上,通貨膨脹意指整體物價水平持續性上升。一般性通貨膨脹為貨幣貶值或購買力下降,而貨幣貶值為兩經濟體間之幣值相對性降低。前者用于形容全國性的幣值,而后者用于形容國際市場上的附加價值。兩者之相關性為經濟學上的爭議之一。
通貨膨脹之反義為通貨緊縮。無通貨膨脹或極低度通貨膨脹稱之為穩定性物價。
在若干場合中,通貨膨脹一詞意為提高貨幣供給,此舉有時會造成物價上漲。若干(奧地利學派)學者依舊使用通貨膨脹一詞形容此種情況,而非物價上漲本身。因之,若干觀察家將美國1920年代的情況稱之為“通貨膨脹”,即使當時的物價完全沒有上漲。以下所述,除非特別指明,否則“通貨膨脹”一詞意指一般性的物價上漲。
通貨膨脹之反義可為“通貨再膨脹”,即在通貨緊縮的情況下物價上漲,或緊縮的程度降低。也就是說,一般物價水平雖然下降,但幅度縮小。相關詞為“通貨膨脹率減緩”,即通貨膨脹上升速率減緩,但不足以造成通貨緊縮。
部份學者認為,中文“通貨膨脹”一詞字面上容易給人通貨本身價值增加的聯想,建議改稱“物價膨脹”,但并未廣獲使用。
通貨膨脹的分類
(一)溫和的或爬行的通貨膨脹
這是一種使通貨膨脹率基本保持在2%-3%,并且始終比較穩定的一種通貨膨脹。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如果每年的物價上漲率在2.5%以下,不能認為是發生了通貨膨脹。當物價上漲率達到2.5%時,叫做不知不覺的通貨膨脹。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搞一點溫和的通貨膨脹可以刺激經濟的增長。因為提高物價可以使廠商多得一點利潤,以刺激廠商投資的積極性。同時,溫和的通貨膨脹不會引起社會太大的動亂。溫和的通貨膨脹即將物價上漲控制在1%-2%、至多5%以內,則能象潤滑油一樣刺激經濟的發展,這就是所謂的“潤滑油政策”。
(二)疾馳的或飛奔的通貨膨脹
疾馳的或飛奔的通貨膨脹亦稱為奔騰的通貨膨脹、急劇的通貨膨脹。它是一種不穩定的、迅速惡化的、加速的通貨膨脹。在這種通貨膨脹發生時,通貨膨脹率較高(一般達到兩位數以上),所以在這種通貨膨脹發生時,人們對貨幣的信心產生動搖,經濟社會產生動蕩,所以這是一種較危險的通貨膨脹。
(三)惡性的或脫韁的通貨膨脹
惡性的或脫韁的通貨膨脹也稱為極度的通貨膨脹、超速的通貨膨脹。這種通貨膨脹一旦發生,通貨膨脹率非常高(一般達到三位數以上),而且完全失去控制,其結果是導致社會物價持續飛速上漲,貨幣大幅度貶值,人們對貨幣徹底失去信心。這時整個社會金融體系處于一片混亂之中,正常的社會經濟關系遭到破壞,最后容易導致社會崩潰,政府垮臺。這種通貨膨脹在經濟發展史上是很少見的,通常發生于戰爭或社會大動亂之后。目前公認的惡性通貨膨脹在世界范圍內只出現過3次。第一次發生在1923年的德國,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德國的物價在一個月內上漲了2500%,一個馬克的價值下降到僅及戰前價值的一萬億分之一。第二次發生在1946年的匈牙利,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匈牙利的一個便哥價值只相當于戰前的828×1027分之一。第三次發生在中國,從1937年6月到1949年5月,偽法幣的發行量增加了1445億倍,同期物價指數上漲了36807億倍。
(四)隱蔽的通貨膨脹
隱蔽的通貨膨脹又稱為受抑制的(抑制型的)通貨膨脹。這種通貨膨脹是指社會經濟中存在著通貨膨脹的壓力或潛在的價格上升危機,但由于政府實施了嚴格的價格管制政策,使通貨膨脹并沒有真正發生。但是,一旦政府解除或放松價格管制措施,經濟社會就會發生通貨膨脹,所以這種通貨膨脹并不是不存在,而是一種隱蔽的通貨膨脹。
(五)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
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是指由于總需求的增長而引起的商品平均價格的普遍上漲的現象。
(六)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
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是指因商品和勞務的生產者主動提高價格而引起的商品平均價格的普遍上漲的現象。
(七)結構性通貨膨脹
結構性通貨膨脹是指物價上漲是在總需求并不過多的情況下,而對某些部門的產品需求過多,造成部分產品的價格上漲的現象。在通貨膨脹期間,需求、成本以及結構這三種因素同時起作用。
測量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之測量由觀察一經濟體中之大量的勞務所得或物品價格之改變而得,通常是基于由政府所收集的資料,而工會與商業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