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絕望的主婦,中國有絕望的投資客。
記得數年前,理財產品荒漠年代,每逢發行國債那是萬人空巷,第二天搶購瘋狂。沒想這樣的場景居然在物欲橫流的今時今日重演。
二期憑證國債發行那天,細雨飄飛,福州路工行門前,排起了長龍。銀行理財柜臺蕭條多時,見到這般陣勢,受寵若驚,立即宣布國債的人頭上限是2萬元。苦了人家老伯,拿個小凳子,從凌晨3點開始蹲點,終于等到8點開門,人多少有點虛脫,買得也不夠盡興,但好歹國債到手,露出久違的笑容。年輕人也來湊熱鬧,一個外企小白領,認購了2萬元。幾個閑散的銀行內部人員,表面波瀾不驚,在銀行內部,卻做爭先恐后爭購狀。
保守的國債怎么如此熱銷?理論認為,國債是世界上唯一的無風險的資產。除國債之外的任何資產都是有風險的。
從投資角度而言,任何理性的投資行為都受風險收益率的驅使。投資者一旦判斷收益獲得的可能性高于風險的發生時,就會進行投資。也就是說,面對如今那么多投資的品種,投資者如果不是看不到收益,不至于絕望到買國債。
目前國債一般分為3年期與5年期兩種。以二期為例,3年期票面總額為320億元,年利率是5.74%。5年期票面總額為80億元,年利率6.34%。一般而言領先于銀行存款利率,還毫無風險。以2萬元購買二期國債為例,3年期和5年期國債的收益將分別比同期定期存款多出266元和782.5元。
縱觀可以投資的資產,無一不讓人失望。難道目前真的沒有一個產品的風險收益率可以超過國債么?讓我們細數一下目前可以投資的理財產品。
先看主流理財產品基金是否令人絕望。去年雄起的股市,本周大盤指數已經跌破2900點,有人已經唱起了"熊市還在半山腰"。股票哀鴻遍野,近期指數更是下破3000點。基金自然好不到哪里去,新基金門前冷落,次新基金紛紛跌破凈值。
今年以來,開放式基金中除了貨幣型及債券型平均收益出現正數,其余各類型基金今年以來表現幾呈負數,其中股票型跌勢最猛烈,平均收益虧損逾30%。以5月份來看,基金中僅貨幣基金及債券基金單月平均收益分別為0.25%及0.19%,居于正數,其余各類基金均呈現負收益格局,股票基金單月平均大跌7%,進取混合型、生命周期及靈活混合型單月平均收益亦下跌逾5%。基金表現果然讓人絕望。從基金分類收益看,走債券路線的確比較穩妥。
銀行理財產品似乎更讓人絕望。5月整肅風剛過,6月整肅風又來。前期銀行"忽悠"蔚然成風,搞得投資客惶惶然,如今銀行"改頭換面",不再虛報"軍情",反而讓投資客心里更加沒底。銀行好歹算是誠心誠意,單是5月份就推出382款理財新品,創下2004年商業銀行開展理財業務以來的單月發行之最。新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中,穩健型理財產品市場占比超過80%,很順應局勢。以公開數據的銀行系QDII表現來看,中資銀行的31款QDII產品中,只有4款是正收益,其余的27款產品跌破凈值,其中更有4款產品跌幅超過20%。有研究機構做過統計,一年期銀行存款利率4.14%,人民幣理財產品年收益率也不過5.2%左右。
換個思路,看看去年下半年尤其活躍的房地產。4月以來,北京、深圳等房價漲幅引領全國的城市,價格都在調整,且成交量萎縮。與今年4月份與上月同比上漲10.1%相比,國內房價5月份漲幅明顯放緩。9.2%的漲幅較上月數據回落0.9個百分點,是今年以來漲幅較上月回落最大的一次。現在投資房地產簡直就是"赴湯蹈火",為祖國拉動內需做出無私貢獻,"別無他求"。
全球經濟形勢也讓人絕望。全球經濟目前正陷入因次貸、美元、原油、農糧及通脹而引爆的一連串復雜蝴蝶效應。美國經濟轉呈衰退,弱勢美元成形,以美元計價的國際原油及原材料價格因而飆升,為求石油能源的有效替代,大量農糧作物轉作生質能源,導致農糧價格攀升,帶動全球通脹,全球經濟將持續因這股方興未艾的蝴蝶效應趨于動蕩。中國5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7.7%,但要完成全年CPI 上漲4.8%的目標壓力極大。食品和能源價格攀升以及勞工成本的趨高已是促成中國通脹的最大憂慮。中國央行仍將通過常規性的調控及趨緊的貨幣政策,減緩通脹對經濟的沖擊,由于擔心熱錢炒作,暫時不會提高利息,就連提高銀行利率也希望渺茫。
絕望之中,國債當之無愧地成了最為"光彩奪目"的明星理財產品。眼下,1年期的九期國債將在16日發售,不知道是否會繼續上演"萬人空巷"。風繼續吹,國債還在熱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