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儲備作用
外匯儲備(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稱為外匯存底,指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中的外匯部分,外匯儲備作用即一國政府保有的以外幣表示的債權,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持有并可以隨時兌換外國貨幣的資產。
中國外匯儲備結構以美元資產為主有以下幾方面歷史和國際金融理論原因:外匯儲備作用貨幣發行國的經濟活動要以國內經濟為主,雖然美國占國際貿易的比例很大,但是與美國龐大的國內生產總值相比仍然比例很低,遠遠低于日本、德國、瑞士的相應指標,后者三國的主要經濟活動是外向型的,其貨幣價值容易受到國際資本流動的干擾而大幅波動,不利于保值;
在國際市場中,美元是主要的交易工具,黃金是各國都認可的通貨,所以一國必須保證足夠的外匯儲備,才能保證對國外的支付。外匯儲備作用代表著我國央行的資產,外匯儲備越多,央行資產就越多。我國進行國際事務就越有經濟支持。
外匯儲備作用在計劃經濟時期,增長很慢,總量也很小,那個時候,倒是以黃金為主。到了1976年的時候,我國的外匯儲備黃金大約是400-500噸,是整個計劃經濟時代黃金儲備的最高點。占了我國當時整個外匯儲備總量的70%左右,可見當時我國外匯儲備的匱乏,和70年代增持黃金的不負責說法截然相反,1976年是我國黃金減持最多的一年,原因很簡單——唐山大地震,我們需要外匯緊急購入救災所需要的各種物資,在外匯匱乏的條件下,可行有效的方法就是迅速大量減持黃金,換取所需的外匯,這些金子是在世界五大黃金交易所之一的香港金交所賣出的。外匯儲備作用根據其它一些相關材料的記述,70年代末的時候,我國黃金的儲備總量應該在400噸以內,這是拼命攢了30年的一些家底。
外匯儲備作用根據我國的黃金儲備量600噸,不算少了,比俄羅斯,英國都多,和日本乃至整個歐洲銀行的持有黃金總量都相去不遠,低的只不過是黃金占外匯儲備總量的比例:1.6%。那么我們可以這么看,中國的國際儲備總量井噴式增長,不過是加入WTO之后的這幾年,而在外匯儲備總量2000億美元的97年左右,這600噸黃金所占的比例也就很合理。對于黃金這種全世界年產量不大噸左右,而工業消耗又占去絕大部分的貴金屬來說,其積累必然是緩慢的。外匯儲備作用有人說根據我國的外匯儲備總量。我國現有的黃金儲備量在2500噸左右更合適,我同意這一點。不過增持到2500噸需要的近2000噸黃金,即便分5年完成增持,那么也要每年買入400噸黃金。請記住,每年全球黃金產量不過3000噸,中國人要是放出風去說每年要買入400噸的話,會怎么樣呢?參見前兩年銅價的變化。
一定的外匯儲備作用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于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于穩定。因此,外匯儲備是實現經濟均衡穩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一國經濟更易于受到其他國家經濟影響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在正常情況下,各國的外匯儲備主要應該來自經常項目順差的累積。通過對日本和我國臺灣省外匯儲備的增長和貿易順差的相關分析,其外匯儲備基本上是由經常項目的順差堆積起來的,這與其國際競爭力的逐步提高是基本一致的。
目前,只有兩三百人的國家外匯儲備管理部門掌管著3萬億美元的投資,這種外匯儲備管理格局從管理體制設計上就限定了外匯儲備投資范圍。囿于人才儲備等,管理者只能把絕大部分的外匯儲備投資于以美國和歐洲國債、機構債為代表的幾種固定收益率產品上。即使中投公司,因其主權財富基金的敏感身份,且缺乏透明度,在投資回報、資產風險等方面也面臨著不小的困難。
在日趨龐大的外匯儲備中,中國應該增加黃金儲備的結構比重,但在國內黃金生產條件和國際金融市場環境的制約下,我國外匯儲備作用多元化改革進程中黃金又不可能成為其主要儲備資產;我國外匯儲備中所呈現的各種矛盾,也不可能指望通過增加黃金儲備這單一的途徑予以解決。
單就我國外匯儲備作用中所遇到的困難和矛盾,還有待于從國際貨幣體系和國際匯率體制改革中求得解決。為此,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G20金融峰會召開前夕所提出的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呼聲和要求,表明了中國金融監管當局的態度。但就外匯儲備多元化而言,它又是同世界經濟的多極化,同國際貨幣區的出現和發展相適應的。
要降低中國外匯資產的風險,一個更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