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保證金
外匯保證金是金融衍生工具之一。它是以其一定比例的資金在外匯市場以各種貨幣為買賣對象,對匯率波動的方向,進行擴大百倍以至數百倍的增值交易的金融衍生品,外匯保證金也稱杠桿式外匯。保證金外匯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
外匯保證金的優點和優勢:1.采取保證金方式進行交易,充分利用杠桿原理做到以小博大。2.外匯保證金交易可以雙向操作十分靈活。投資者既可以看漲也可以看跌,這樣貨幣的匯率在一天之內會有一定的起伏,基于雙向操作的原理,投資者不但可以在低價買入,高價賣出中獲利;也可以在高價先賣出,然后在低價買入而獲利。 這兩個特點和期貨交易非常相似。
根據意見信的內容,很多外匯保證金投資者制定了長期的外匯保證金投資計劃,終止交易意味著交易計劃被打亂,迫使部分外匯保證金投資者到境外保證金公司開戶。
近期,多家財經網站對外匯投資者真實狀況展開聯合調查。截至昨日21:40,外匯通網站共收到2775份答卷,96%的外匯投資者表示了解外匯保證金交易;95.42%的投資者表示會采用保證金的形式進行外匯交易,2.09%的投資者表示不會采用保證金形式進行外匯交易;63.99%的投資者有超過半年的外匯保證金交易經驗;69.41%的投資者愿意選擇到境外保證金公司開戶,28%的投資者選擇不會。
中國銀監會本次叫停外匯保證金業務卻是非常正確的。我們知道,自從兩年前民生銀行(6.09,0.09,1.50%)等國內金融機構相繼開展外匯保證金業務以來,國家監管部門從來沒有對該項業務發放過“通行證”,更沒有監管范例。什么是外匯保證金業務最大的政策性風險?那就是外匯保證金業務一直都沒有被正名,隨時有可能關閉——比如現在的清倉。而且,由于沒有統一規范,于是造成各家金融機構各行其是,每個機構的操作平臺都有一套獨立報價系統,傭金及交易費用也各不相同,甚至在關鍵時間不報價、“滑點”,使投資者蒙受“不白之冤”。
銀監會相關人士表示,近來,隨著銀行提供外匯保證金業務的范圍越來越廣,杠桿倍數越來越高,大都在10到20倍以上,有的甚至達到30倍-50倍,遠遠超過國際上銀行普遍可接受的杠桿倍數,也超出了銀行自身的風險管控能力;且銀行并不能有效地識別和選擇恰當的客戶,未能充分評估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和該產品的客戶適合度;盲目放大杠桿倍數,降低客戶準入門檻,進行不正當競爭。經初步了解,雖然銀行因開辦此項業務均能盈利,但目前投資者從事外匯保證金交易業務虧損的比例很高,當前80%甚至90%的投資者都處于虧損狀態。這種參與者高損失、低盈利的概率狀況已近似于“賭博”。
特點:
一、外匯保證金交易的市場是無形的和不固定的。所有交易都在投資者與金融機構以及金融機構之間進行,沒有類似證券交易所這樣的專門機構;
二、外匯保證金交易不像期貨一樣涉及交割日、交割月的概念,它沒有到期日。交易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無限期持有頭寸,但需請算隔夜息差;外匯保證金交易業務,是可按一定的杠桿倍數將保證金金額放大,使實際交易金額超出保證金金額的外匯交易業務,外匯保證金既可以做空也可以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