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架構變革實施方案
- 軟件類別: 資訊基金
- 授權方式: 免費版
- 軟件評級: ★★★★★
- 軟件語言: 簡體中文
- 軟件大小: 250KB
- 解壓密碼: m.waiben.cn
超過歐盟和美國,總資產位列全球第一的中國銀行(4.130, -0.04, -0.96%)業,在金融危機發生10周年之際該怎么發展?銀監會國際部主任范文仲開出了藥方。
組織架構變革實施方案,組織架構變革方案
“我們一定不能夠沾沾自喜,大的金融業不一定是一個好的金融業,所以我們建議,在微觀的層面一定要穩健,在宏觀的層面一定要對系統性風險有一個整體的把握。”范文仲3月17日在主題為“金融危機10周年回顧與未來金融風險展望”的浦山基金會第二屆年會上表示。
對金融機構來說,范文仲給出了四點:
第一,機構要堅持穩健的經營風險指標,要未雨綢繆,以豐補歉。中國銀行業資產和流動性指標的優勢在縮小,甚至在一些方面還面臨比較大的壓力。那么就應該在銀行還有金融機構盈利好的時候,要多計提一些風險的準備,以備將來經濟如果進行調整、增速減慢,有更好的風險應對的工具。
第二,金融機構的企業文化要穩健,要明白一個機構活得久要比長得快重要得多。杠桿率要控制,負債端要降低過度以來短期批發性融資的方式,一定要減少期限錯配。
第三,架構要簡明,不要以為做跨業發展越多越好。
第四,金融產品要清晰,設計一個結構化的產品,一定要讓這個金融產品違約的時候,它的投資者具有相匹配的風險承受能力。
在宏觀方面,范文仲指出,一定要能夠準確的理解宏觀審慎監管的含義。
“很多人把宏觀審慎理解為監管的架構或者哪些機構要扮演更主要的角色,其實監管的架構的變革只是表象,最關鍵的還是監管的原則和理念。這才是核心。”范文仲表示。
范文仲還指出,要加強影子銀行的監管,填補監管真空。不要用機構的名稱去監管,不論是理財、信托還是基金還是fintech、P2P、眾籌,不要看名稱,只要具有社會資金歸集功能的就要明確準入的要求,只要進行顯性或隱性收益承諾的,就要具備負資本和撥備的損失吸收能力,只要存在期限錯配、流動性轉換這種特質,就要遵守相應的流動性風險管理規則。
以下是范文仲的演講實錄全文:
今天非常高興有機會跟大家交流,剛才我聽了王洛林理事長介紹,浦山先生曾任中國財政部駐世界銀行的代表,我恰巧在90年代也曾經在財政部的世界銀行司工作,所以也算和浦山先生有點緣份。
今天的題目談國際金融危機,我以前也在一家國際著名的金融機構工作過,就是雷曼兄弟。當然那個時候我已經回國了,但是我很多的同事,他們依然在雷曼工作,所以他們在金融危機爆發的時候,也受到非常多的沖擊。感受也非常真切。
今天借這個機會,跟大家交流一下對這一輪全球金融危機的一些教訓,或者我們認為一些迷思的回顧。另外對現在中國金融的發展有哪些啟示。
我們認為金融危機盡管在人類的金融發展史上,它的表現方式不太一樣,但其實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近代金融危機大多是資產泡沫和人性狂歡的結果,每一次金融危機前,往往伴隨著金融體系的迅速膨脹,金融機構的冒進擴張,金融市場的亂象頻發。
這一次的金融危機,到現在它的余波依然在蕩漾,它的影響還沒有結束。所以我們總結一下這次的全球金融危機,它的一些教訓,是非常重要的。
我個人認為在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大概整個全球的金融界犯了幾個常有的傳統的錯誤。第一個錯誤就是迷信“這次不一樣”。我們大家知道,金融危機往往爆發在人類的經濟和社會進入到一個新階段之后,這個時候人類的生活方式發生很大改變。大家都認為現在的這一輪的經濟的繁榮,金融的繁榮,是由科技的推動力來推動實現的。所以它不用受到以前傳統的金融規則、原則或者理論的影響。因為我們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社會。這個心態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心態。
另外在這種心態下,大家就會進入到一個特別喜歡消費或向未來借貸的這樣一種生活方式,所以從家庭的這種資產負債表擴張,進而發展到金融體系的資產負債表擴張,進而擴大到國家的資產負債表擴張。所以全社會都進入了一種高杠桿的狀態。
第三個特點是資產價格在這種環境下出現了持續上漲,美國的股市在這輪金融危機之前達到了歷史的高點,美國的加州房價連續上漲了二十年,盡管有些地區出現了一些小的波動,但是在危機之前沒有全局性系統性的波動。所以大家認為,這一次的經濟繁榮是一個新的繁榮,認為它是可以再繼續持續下去。但實際上每次金融危機都一樣,它的主要特征都是這些高杠桿、持續價格上漲的特征。這是我們要警醒的。
第二個犯的錯誤是,我們都會在金融危機之前迷信,我們的好日子永遠會持續。那么流動性過剩是常態,大家可能記得在2007年之前,我們經常有一個詞叫全球流動性過剩,另外也伴隨著全球的資產荒。大家認為這一輪的流動性過剩是實體經濟增長所產生的,這個財富是由于勞動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