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發展史
基本概況:
- 軟件類別: 資訊基金
- 授權方式: 免費版
- 軟件評級: ★★★★★
- 軟件語言: 簡體中文
- 軟件大小: 250KB
- 解壓密碼: m.waiben.cn
內容介紹:
中國制造發展史一切升級離不開制造,中國制造發展方向消費升級的高品質需求、服務升級的個性化需求、以及人類活動和制造組織流程的數字化信息化,既依賴于先進制造、高端制造、服務制造、柔性制造等新興制造業的發展,也給各種傳統制造業賦能,通過互聯網、物聯網、制造業的結合,改造傳統制造的組織流程和生產方式。今天對于中國制造來說,新時代的大幕正在展開。
中國具備了巨國的規模優勢、良好的基礎設施、完備的產業鏈基礎(包括產業工人和工程師),以及從終端生產中產生的對技術的掌握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創新迭代、自主研發,這些是產生創新的土壤,是中國制造從做大到做強,從copy to China到innovation for China,從一個追趕者后進者逐漸轉換為創新者領先者,并能夠為資本市場創造長期價值的內核。
一、中國制造的激蕩四十年
圖1: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際GDP同比增速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40周年。40年來,中國的名義GDP翻了近8番(254倍),年均名義GDP增速達超過15%,差不多每5年翻一番,這是一個奇跡。奇跡的背后,實際GDP增速卻表現出有規律的起伏,每個起伏都是持續大約十年的浪潮和低谷。40年來,我們看到一批又一批中國制造企業和中國品牌,在浪潮來臨時站在了浪潮之巔,又在浪潮退去時消失地無影無蹤。這奇跡的40年和規律起伏的四波浪潮,是屬于中國制造的激蕩四十年。
中國制造的前兩波浪潮(1978-1998),簡單說就是神州大地壓抑已久之后的原力覺醒。這包括了鄉鎮企業家的覺醒(比如魯冠球的萬向1,劉永好的新希望(7.270, -0.01, -0.14%)1982),對外貿易的覺醒(比如柳傳志的聯想,張瑞敏的海爾),離開體制下海經商的覺醒(比如李東升的TCL,宗慶后的娃哈哈,任正非的華為,段永平的小霸王,王文京的用友,馮侖的萬通,史玉柱的巨人,求伯君的金山,郭廣昌的復星,王傳福的比亞迪(60.860, 0.46, 0.76%))和重新打開國門利用外資的覺醒。
貿易開放帶來了制造轉移,但沒有發生技術轉移。80-90年代的大規模技術引進主要是為了滿足內需,一些中國人需要的商品,在改革開放初期自己生產不了,就引進整條生產線到中國來生產,比如海爾引進德國的冰箱生產線,彩電引進美國日本CRT顯像管生產線等。然而這個過程基本上是從終端直接引進生產環節,一旦出現技術升級,在技術匹配的制約下,中國不得不繼續引進技術來實現終端產品的國產化。
只有制造轉移,沒有技術轉移,結果是中國制造自主研發核心技術的能力也被擠掉了。中國CRT彩電工業一度做到全球第一,但遇到液晶技術替代時被打得措手不及,原因是80-90年代的中國制造與新技術的演進過程基本絕緣,中國彩電工業既不了解液晶技術的進展,也難理解新技術的影響,這也造成了中國電子工業直到今天仍然在一些核心技術領域處于看不到盡頭的落后狀態。
中國制造的第三波浪潮(1998-2008)是自主化,簡單說就是復制-模仿-進口替代,copy to China,美國有的中國也要有,美國日本造的中國都要造。相比80-90年代,這一階段的中國制造已經從集成組裝制造中積累了一定的技術基礎和勞動力技能,在計算機、手機、汽車制造等領域出現了自主品牌,但核心技術零件、自主研發能力仍然受限于技術、設備、材料,技術被卡脖子的情況下,品牌主要靠資本外延擴張吃規模化紅利。
1998年,中國商品房市場開放,城鎮化率在之后的10年上升了14%,快速膨脹的城市化需求催生了和基建地產產業鏈相關的制造業發展(比如梁穩根的三一重工(7.960, 0.01, 0.13%))。2001年中國加入WTO,出口額在之后的10年間上升了613%,出口占GDP最高達35%,出口導向型產業在東南沿海地區出現集聚,比如東莞的電子,晉江的體育,紹興的紡織,義烏的小商品等。20世紀末,美國的互聯網泡沫也催生中國的互聯網萌芽,新浪搜狐網易騰訊阿里百度紛紛登場,真正屬于他們的時代還在后面。
中國制造的第四波浪潮(2008-2018)是內需創造,簡單說就是美國沒有的中國也要有,從copy to China轉向innovation for China。這一階段的中國制造已經具有一定的自主研發實力,并能在一些產業做到創新迭代。盡管中國仍然處在城市化和投資驅動增長的浪潮末端,但風景已經和之前階段完全不同,產業迭代創新和新經濟的萌芽開始出現。在靠近消費端的消費電子、家用電器、汽車等制造業領域,自主品牌出現了明顯的研發創新能力和制造升級能力,比如小米大疆、格力美的、吉利比亞迪等。在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生物科技、新能源等新經濟領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