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策略專題報告:降息周期才剛剛開始!
上周央行意外降低MLF 利率,市場的反應并沒有那么大,主要還是受到豬價房價的情緒干擾。但我們認為,在經濟的下行壓力之下,我國的降息周期才剛剛開始。
而此前進行的LPR 調降,以及本次的MLF 降息,其實對于降低實體融資成本的作用沒有那么大,真正作用最大的是逆回購利率的下調,這也是我們自LPR 改革以來一直強調的觀點。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們需要先理清一下,最近幾年央行利率調控機制的變化,以及逆回購操作利率“身份”
的轉變。
1、利率的調控:利率走廊+政策利率。央行對于短端利率的調控,一般是通過利率走廊+政策利率的方式。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的不斷推進,這種模式也逐漸成型。雖然我國央行的目標政策利率較多,7 天期逆回購利率是最重要的一個。從理論上來說,政策利率和市場利率應該相匹配,否則就會帶來一定的市場扭曲。
2、逆回購利率:從“頂”到“底”。過去十多年,我國逆回購利率經歷了從“頂”到“底”的變化,背后反映的是我國基礎貨幣發行從外匯占款到公開市場的轉變。而轉變后,央行對于銀行間流動性的控制力明顯增強,貨幣政策調控從數量型轉向價格型,開始注重利率走廊和政策利率建設。
3、降息周期才剛剛開始。逆回購操作的量并不大,但其重要意義是對于短端資金利率的管理,而短端資金利率又是金融機構負債端成本的重要決定變量。所以要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就應該降低逆回購利率。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很大,在豬價高漲和地產韌性的情況下,MLF 利率的下調傳達的最重要信號是,這兩個干擾因素或許并不是寬松的障礙,結構性的問題還是要交給結構性的政策去解決。央行已經邁出了第一步,先讓明顯偏高的MLF 向市場回歸,我國的降息周期才剛剛開始。
當前股市債市都有些漲不動,展望未來我們認為,能夠打破股債當前僵局的因素有三個,一是中美貿易緩解,二是貨幣進一步寬松,三是房住不炒大基調下的房地產政策邊際調整。前兩個或許已經不遠,第三個還要等待一段時間。
風險提示:貿易問題、政策變動、經濟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