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發宏觀:當前資產定價隱含的邏輯是滯漲嗎
報告摘要:
宏觀策略分析常用的“衰退”、“滯漲”、“復蘇”、“過熱”等詞容易被字面理解,于是常會有“GDP 增速還在6%以上怎么會有滯漲/衰退”、“很多企業還很困難怎么會有復蘇”等質疑。實際上這幾個都是美林時鐘意義上的、描述短周期資產定價邏輯的指標,都是中性概念、相對概念。
近期部分經濟數據繼續走弱,通脹預期卻逐步走高,于是關于經濟算不算進入“滯漲”的探討升溫。關于這一問題,我們想要解釋兩點:
一)宏觀策略分析常用的“衰退”、“滯漲”、“復蘇”、“過熱”等詞不能字面理解,它們都是美林時鐘意義下的詞匯,都是相對概念、中性概念。它們根據短周期經濟變動趨勢描述資產定價邏輯,即所依據的主要是經濟短周期的“方向”,而不是絕對值。并不是說GDP 還有6%以上的增長,就不會有衰退;也不是說宏微觀經濟還存在種種困難,就不會有復蘇。
二)能描述經濟表現的指標很多,其指向性也不盡相同;如果進一步推演到“預期”,即未來趨勢,則更為復雜;不同判別方法下的結論也有差別。所以我們不能根據一兩個指標的短期變化就下定論,應依據“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交叉驗證,謹慎推斷。
簡單來說,“衰退”描述的情形是經濟量價下行,政策有出手空間;“滯漲”是量在下行,但價下不去,政策兩難;“復蘇”描述的情形是量價開始出現好轉,且空間尚無約束;“過熱”描述的情形是量價兩旺,量的邊際改善空間變小但價格失控風險變大。
那么,什么是衰退、滯漲、復蘇、過熱?從最簡單的意義上來說:
一)我們可以把衰退、滯漲視為一對詞匯!八ネ恕泵枋龅那樾问墙洕績r一起下行,政策有出手空間;“滯漲”是量在下行,但價下不去,政策兩難;
二)我們可以把復蘇、過熱視為一對詞匯。“復蘇”描述的情形是量價開始出現好轉,但空間尚不形成約束;“過熱”描述的情形是已經到了量價兩旺,都到了天花板(潛在增長率約束),量的邊際改善空間變小而價格失控風險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