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Q3國內宏觀經濟報告
摘 要
在全球經濟高度融合的背景下,中美這兩個當今世界貿易占比最高、經濟體量最大國家之間,持續經貿沖突造成的影響,已大大超乎人們的預料。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制造業PMI 持續數月處于榮枯線以下并創多年來的新低,同時消費者信心和投資者信心等先行指標也出現連續下滑。面對這種局面,包括歐美和新興經濟體在內的很多國家紛紛轉向寬松貨幣政策,美聯儲今年來已降息3 次,日本負利率政策延續、歐洲發達國家負利率程度加深。當前,發達國家貨幣政策繼續寬松的空間和有效性變得越來越有限,同時歐日等經濟體長期負利率對銀行盈利能力的侵蝕和金融體系脆弱性的增強值得關注。
面對這種局面,世界銀行(WB)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國際機構近期連續數次下調今明兩年的全球經濟增長預期。
在外部沖擊持續、國內經濟結構性減速的情況下,2019 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實現了6.2%的增長,分季度看呈逐季遞減之勢,未來經濟增速繼續下移或將延續。基于“放緩情景”下的預測,我們推算中國經濟2019 年全年增長為6.1%,仍保持在6~6.5%的年度目標區間內,2020 年增速則為5.8%。
在全球經濟已經高度融合的背景下,美對華挑起的經貿沖突將嚴重地破壞現存的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而新的產業鏈和供應鏈重構不可能在短期內完成。因此,世界貿易量萎縮和受關稅影響產品最終價格提高,以及全球經濟增長步伐放緩所帶來的福利損失,只能由包括美國在內的參與全球價值鏈的世界各國來負擔。根據我們的測算,單就加征關稅本身對美國消費者 造成的福利損失就高達95.58 億美元,而中國的福利損失也有37.39 億美元。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美之間經濟互補性正在減弱,對抗性的成分逐步增多,中國在傳統優勢逐步減退的情況下,必須持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逐步適應以內需為主和創新驅動的“大國模型”。從短期經濟增速放緩的跡象看,PPI 持續轉負,極大地影響了企業的盈利水平和財政稅收收入,使得企業融資成本升高,這在微觀上降低了企業的活力。因此,穩定化政策要在穩需求的同時,切實推進企業供給側改革,要把降成本和放松管制作為穩定化政策的重要著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