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貨交易
易貨交易是指企業(個人)間不用現金而進行的商品和服務的等價交換.易貨交易的概念可以追溯到人類最早的生產生活活動,如:1袋米換2只羊.早期的易貨交易就是一種物物交換,它不需要貨幣作為交換媒介。現代易貨交易始于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從20世紀80年代起,現代易貨交易公司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蓬勃發展,成為這些國家減少現金用量,增加銷售,減少庫存,開發新客戶,開辟新市場,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進入20世紀90年代,網絡技術的成熟發展和應用為現代易貨交易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技術基礎和應用條件,電子商務與易貨交易的結合成為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企業的典范.
傳統易貨就是傳統意義上的物與物之間的交換,是最原始的一種交易形式。在貨幣尚未出現之前,這種易貨交易形式曾普遍存在。貨幣出現后,這種交易形式退居次位,主要是因為傳統易貨只能實現點對點的交易,只有雙方都正好需要對方的商品,交易才能得以實現,帶有極大的局限性。所以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產生了貨幣,貨幣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易貨交易。但易貨從它產生以來從來也沒有完全退出過,因為貨幣經濟也有它的缺點,做生意就必須有足夠的現金,沒有現金就無法做生意,易貨公司的出現最初就是為了解決現金不足的難題。上世紀50年代,美國就出現了易貨公司,專門為現金不足的企業尋找易貨的機會,并逐漸在不同的易貨公司(交易所)使用各自不同的易貨幣。隨著經濟、技術的發展,易貨貿易正以新的方式重現世界經濟,這就是現代易貨。
易貨貿易是以易貨額度為交易和支付媒介的非貨幣性交易,其顯著特點是會員群體中流通的每一元易貨額度背后都有相同價值的實物或服務支撐;換言之,會員手中的每一元額度,在同一群體中的其他會員手上一定存在等值的可用于易貨的商品或服務。從這個角度來看,易貨在本質上是使用易貨額度為支付媒介的現貨交易。在交易方式上,現代易貨與普通現貨交易一樣,一般通過一對一談判進行,根據合同商定的付款方式易進、易出商品/服務。而期貨交易只需支付按金,通過商品交易所買進或賣出期貨合同,所以,期貨交易具有以小博大和投機性質,而易貨則沒有。另外,易貨交易規則中也明確限定易貨額度與人民幣貨幣保持固定的比率關系,所以會員單位主要是將易貨作為有效利用富余產能或存貨的渠道,而非象期貨交易那樣用做套期保值或套期圖利。
如果用一句話來解釋現代易貨交易,那就是基于因特網這個交易平臺,利用易貨額度(而不是現金)及特殊的易貨交易軟件,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企業與企業之間與消費者之間商品或服務的自由交換.
易貨交易現狀:在很多人看來,易貨業的大發展似乎總是與經濟低迷相關聯,比如美國“9·11”事件、阿根廷經濟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但現代易 貨業的發展早已不止于此。多年以來,從聯合國的“石油換食品計劃”到媒體經營中的廣告換產品,現代易貨在日常經濟生活中其實已經無處不在。據有關統計,在 美國500強企業中一半左右都有專門的易貨部門,全美國已有400多家專業易貨公司,并有50多家頗具規模的網上易貨貿易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