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是對企業財務報告中所提供的會計信息質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財務 報告中所提供會計信息對使用者決策有用所應具備的基本特征。根據基本準則規定,它 包括可靠性、可比性、可理解性、相關性、及時性、謹慎性、重要性和實質重于形式等。 其中,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是會計信息的首要質量要求,是企業財務報 告中所提供會計信息應具備的基本質量特征;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和及時性 是會計信息的次級質量要求,是對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等首要質量要求 的補充和完善。
一、可靠性
可靠性又稱真實性或客觀性。要求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會計 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 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具體包括以下要求: (一)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會計確認、計量 企業在進行會計確認、計量時,應當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為依據,做到內容真實、數 字準確、資料可靠。會計核算時,只能將符合會計要素定義及其確認條件的資產、負債、所 有者權益、收人、費用和利潤等如實反映在財務報表中,不能以虛構的、沒有發生的或者尚 未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 (二)企業應當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則的前提下,保證會計信息的 完整性 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在保證資料真實、可靠的情況下,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 則的前提下,應該保證會計信息的完整性,其中包括編報的報表及其附注內容應當保持完 整,不能隨意遺漏或者減少應予披露的信息,與使用者決策相關的有用信息都應當充分 披露。
二、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具有可比性。具體包括下列要求: (一)同一企業不同時期可比 我們一般理解為縱向可比性。為了便于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 營成果變化的趨勢,比較企業在不同時期的財務報告信息,全面、客觀地評價過去、預測未 來,從而作出決策。會計信息質量的可比性要求同一企業對于不同時期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 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不得隨意變更。但是,滿足會計信息可比性的 要求,并不表明企業不得變更會計政策,如果按照規定或者會計政策變更后可以提供更可 靠、更相關的會計信息時,可以變更會計政策,有關會計政策變更的情況,應當在附注中予 以說明。 (二)不同企業相同會計期間可比 我們一般理解為橫向可比性。為了便于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評價不同企業的財務狀 況、經營成果的水平及其變動情況,會計信息質量的可比性要求不同企業同一會計期間發生 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規定的會計政策,確保會計信息口徑一致、相互 可比,以使不同企業按照一致的確認、計量和報告基礎提供有關的會計信息。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又稱明晰性。可理解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便于投資者等 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企業編制財務報告、提供會計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而要使使用者有效地使用會計信 息,就應當讓其了解會計信息的內涵,明白會計信息的內容,這就要求財務報告所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會計信息的有用性,實現財務報告的 目標,滿足向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信息的要求。 鑒于會計信息是一種專業性比較強的信息產品,因此,在強調會計信息的可理解性要求 的同時,還應假定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有關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和會計核算方面的知識,并且愿 意付出努力去研究這些信息。對于某些復雜的信息,例如,交易本身較為復雜或者會計處理 較為復雜,但其對使用者的經濟決策是相關的,就應當在財務報告中予以披露,企業不能僅 以該信息會使某些使用者難以理解面將其排除在財務報告所應披露的信息之外。
四、相關性
相關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 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作出評價或者預測。 會計信息是否有用,是否具有價值,關鍵是看其與使用者的決策需要是否相關,是否 有助于決策或者提高決策水平。相關的會計信息應當有助于使用者評價企業過去的決策, 證實或者修正過去的有關預測因而具有反饋價值。相關的會計信息還應當具有預測價值, 有助于使用者根據財務報告所提供的會計信息預測企業未來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 金流量。 會計信息質量的相關性要求,需要企業在確認、計量和報告會計信息的過程中,充分考 慮使用者的決策模式和信息需要。
五、及時性
及時性要求企業對于已經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及時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 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會計信息的價值在于幫助使用者做出經濟決策,因此具有時效性。即使是可靠的、相關 的會計信息,如果不及時提供,也就失去了時效性,對于使用者的效用就大大降低,甚至不 再具有任何意義。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過程中貫徹及時性,一是要求及時收集會計信 息,即在經濟交易或者事項發生后,及時收集整理各種原始單據或者憑證;二是要求及時處 理會計信息,即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及時對經濟交易或者事項進行確認或者計量,并 編制出財務報告:三是要求及時傳遞會計信息,即按照國家規定的有關時限,及時地將編制 的財務報告傳遞給財務報告使用者,便于其及時使用和決策。
六、謹慎性
謹慎性要求企業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 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面臨許多風險和不確定性,例如,應收款項的 可收回性、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無形資產的使用壽命、售出存貨可能發生的退貨或者返修 等。會計信息質量的謹慎性要求,需要企業在面臨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做出職業判斷時,應 當保持應有的謹慎,充分估計到各種風險和損失,既不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負債或 者費用。例如,要求企業對售出商品所提供的產品質量保證確認一項預計負債,就體現了會 計信息質量的謹慎性要求。
但是,謹慎性的應用并不允許企業設置秘密準備,如果企業故意低估資產或者收益,或 者故意高估負債或者費用,將不符合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要求,損害會計信息質量, 扭曲企業實際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從而對使用者的決策產生誤導,這是企業會計準則所 不允許的。
七、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反映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 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項。 如果財務報告中提供的會計信息的省略或者錯報會影響投資者據此做出經濟決策的,該 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應用需要依賴職業判斷,企業應當根據其所處環境和實際情 況,從項目的性質和金額大小兩方面來判斷其重要性。
八、實質重于形式
實質重于形式要求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 不應僅以交易或者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 企業發生的交易或事項在多數情況下其經濟實質和法律形式是一致的,但在有些情況下 也會出現不一致。例如,企業按照銷售合同銷售商品但又簽訂了售后回購協議,雖然從法律 形式上看實現了收人,但如果企業沒有將商品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轉移給購貨方,沒 有滿足收人確認的各項條件,即使簽訂了商品銷售合同或者已將商品交付給購貨方,也不應 當確認銷售收入。如果企業僅僅以交易或者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 告,那么就容易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無法如實反映經濟現實。 在會計實務中,交易或者事項的法律形式并不是總能完全真實地反映其實質內容。所 以,會計信息要想反映其所反映的交易或者事項,就必須根據交易或事項的實質和經濟現實 來進行判斷,而不能僅僅根據它們的法律形式。